中新网福州12月3日电 (叶秋云)2日,以“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为主题的福建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开幕,展演活动持续一周。
2日,福建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开幕。福建师范大学供图
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福建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高校美育标志性品牌。
本届大学生艺术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活动自启动以来,福建省各高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
2日,福建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开幕。福建师范大学供图
福建省级评审阶段,共收到各高校推报的艺术表演类节目330个、学生艺术作品374件、艺术实践工作坊作品45个、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128篇,覆盖高校超过85%。
经过初评,遴选101个艺术表演类节目、96件艺术作品、20个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和12篇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进行福建省级现场集中展演。
2日,福建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开幕。福建师范大学供图
本届大学生艺术节活动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共同承办,活动期间在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举办7场艺术表演类专场展演、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优秀艺术作品展览、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报告会和闭幕式活动,并通过网络进行同步直播。
现场,来自福建各高校的3000多名师生将用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精彩的演出,展示福建青年学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和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的价值追求。(完)
“中国式现代化”成“读懂中国”最热词
嘉宾观点: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李焕坤 鄢敏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所致贺信中这样说道。
当天的会议中,“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最热词。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与各国携手努力,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多名与会嘉宾在会上建言献策。
谭耀宗:粤港澳携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粤港澳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湾区”主题研讨会上,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谭耀宗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处于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携手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谭耀宗认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方面,香港有几件事可以做。比如不断研究探讨政策的衔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近年来,三地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三地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如广东省出台《“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未来将落实跨境救护车等。这些为加速大湾区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重要基础,让香港居民分享到大湾区发展的红利。
“我们还可以发挥香港国际化特点,协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行业规则的引领者。”谭耀宗提出,大湾区互联互通只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与世界规则进行对接,甚至让大湾区的规则引领世界规则。“希望香港能帮助更多行业探索如何对规则进行优化和创新,让大湾区的标准能走向世界。”
谭耀宗还提出,香港在金融、国际化等方面有独特优势。香港可发挥和强化自身链接内地、联通亚太等传统优势,以及在税率、货币自由兑换、普通法系等方面的制度优势,持续发挥金融“超级联系人”作用,为国家深化改革开放作出贡献。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才,让更多企业能体会、分享到“一国两制”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红利。
中国发展很快,如何让世界各国的朋友都能了解中国发展的成果?他认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可以用西方社会容易理解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和理念。谭耀宗说:“香港还是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我们也在研究香港应该怎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郑永年:要在“共赢”背景下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有一个认知上的进步。
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最高标准,也是中国一直追求、实践的目标。”
站在全球视角,郑永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来说意义重大。他指出,如果能实现十四亿人的现代化,意味着能够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不仅仅我们自己实现现代化,还能带动整个世界的进步。”郑永年解释道,因为中国是在开放状态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也会在开放状态下实现,这是中国跟世界的关联。所以,他强调,要在“共赢”背景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郑永年表示,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所有东西都在变化,唯独变化这个道理不变。”他觉得,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生生不息,会根据自己的变化、局势的变化来调整。他用一句话总结道:“我们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世界。”
着眼未来,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郑永年提出,要有抓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都是抓手。”
中外嘉宾共议全球文明:让“包容共存”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共有品质
12月2日下午召开的“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专题会议上,十余名中外嘉宾共议中外人文交流、共话全球文明。嘉宾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容的文化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今天这个自我保护色彩严重、价值观念不同且总有强弱之分的世界背景下,努力让“包容共存”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共有的品质,以此来搭建一座坦诚交流的桥梁,十分必要。
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从中国最新的考古发现出发,回顾古代中外文明交融互鉴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改变了古代世界、古代生活,也必将改变未来世界、未来生活。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尼尔·布什表示,当前美中双边关系存在危险摩擦,这源于误解。他认为,人们应该要有一个共识,那便是彼此尊重地坐在一起,没有坏处,只有好处。
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哈立勒·希尔高拉米表示,像全球文明倡议这样的重要倡议,能够帮助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更好地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传统,可以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出非常积极的贡献。“包容的文化要替代排外的文化,对话和合作的文化要替代霸权文化。各国必须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或政府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世界不需要霸权,各国应坚持平等相待、文明互鉴、文明对话、文明包容。”(羊城晚报) 【编辑:曹子健】